目无全牛[mù wú quán niú]
褒贬褒义
结构主谓
组合abcd
# 基本释义
今义:用形容洞察事理、处理事务的能力达到精通纯熟的地步。
目:眼睛。
无:没有。
全:完备,齐备,完整,不缺少。
牛:哺乳动物,趾端有蹄,头上长一对角,是反刍类动物,力量很大,能耕田拉车,肉和奶可食,角、皮、骨可作器物。
# 例句
1、杨武师对于这门技艺十分精通,已达目无全牛的境界。
2、他对这种机床了如指掌,所以在维修时目无全牛,得心应手。
# 成语故事
《庄子》中写道: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触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然响然,奏刀𬴃然,莫不中音。”故事是这样的:庖丁在为梁惠王宰牛时,其刀法流畅,无一处不合音律。梁惠王惊叹道:“你的刀法怎么能达到如此境地?”庖丁放下手中的刀,回答道:“我所追求的,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技艺,而是对宰杀规律的探索。初时,我看到的是一头完整的牛,几年后,我眼中没有完整的牛,现在的我是以精神与牛交流,而非用眼睛去看。我根据牛的生理结构,将刀插入筋骨相接的缝隙,顺着骨节间的空隙进刀。我从未触及过筋脉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,更别说大骨了。技艺高超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,因为他们是用刀割断筋肉;而技艺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,因为他们是砍断骨头。然而,我的刀已经使用了十九年,宰杀了数千头牛,但刀刃依然锋利如新。”后成语“庖丁解牛”演化而出,也作“目无全牛”,用来比喻技术纯熟神妙,运用轻松自如。
# 出处
始臣之解牛时,所见无非牛者;三年之后,未尝见全牛也。
战国庄周《庄子·养生主》
# 引证
1、操利柄而目无全牛,执其吭如刍豢悦口。
唐杨承和《梁守谦功德铭》
2、我们称赞人会办事,常说他目无全牛。
现代谢觉哉《不惑集·目无全牛》
3、得来函,指画详明,倾吐肝胆,足见胸有成竹,目无全牛。
清胡林翼《致多都护》
4、伏惟编修学士,文裁锦段,思涌茧丝,目无全牛。
元袁桷《回杨编修》
5、做事人最要有略……出奇履险,为人所不敢为,不斤斤于成败利钝之算,而目无全牛,气足吞敌,曰雄略。
清法式善《陶庐杂录》卷五·六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