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: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。多含气质尚不稳定,容易意气用事意。
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。
《论语·季氏》
1、数年之后,诸侯之王大抵皆冠,血气方刚。
汉贾谊《治安策》
2、吾闻冷苞、邓贤乃蜀中名将,血气方刚,恐老将军近他不得,岂不误了主公大事?
明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六十二回
3、他们失败了,他们羞愧!他们是血气方刚的孩子!
现代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二十九
4、(公子杨干)年方一十九岁,新拜中军戎御之职,血气方刚,未经战阵。
明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六十回
5、有为之为,出于智巧。血气方刚(一作“盛”),则智巧出焉;血气既衰,则智巧穷矣。
宋胡宏《(宋)胡宏集·知言·好恶》
6、又有巡宫王昭纬,恃其血气方刚,往而诟詈而已则为大石中腰而回。
北宋李昉等《太平广记·三六七·东柯院》引《玉堂闲话》
7、最可虑的是不通世故而血气方刚的青年,面对这种事实,又将作何感想?
现代闻一多《可怕的冷静》
8、人主少年,当使知四方艰难,不然血气方刚,不留意于声色犬马,则土木、甲兵、祷祠之事作矣。
宋李沆《忧勤议》
9、似你这血气方刚怎便夭,倒叫我衰老子为儿穿孝。
元张国宝《罗李郎》二折
10、这里的人儿,到底是血气方刚,不大喜欢转弯抹角,——就是坏,也坏的干脆些。
现代茅盾《腐蚀·一月五日》
11、黄门郎年幼,血气方刚,既无长君退让之风,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,纵而莫诲,视成任情,鉴念前往,可为寒心。
南朝宋范晔《后汉书·杨终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