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熊非罴[fēi xióng fēi pí]
褒贬褒义
结构联合
组合abac
# 基本释义
基本:圣主将得贤臣的征兆。也指辅佐帝王的重臣。
非:不,不是。
熊:哺乳动物,头大,尾巴短,四肢短而粗,脚掌大,趾端有带钩的爪,能爬树。主要吃动物性食物,也吃水果、坚果等。种类很多,如棕熊、马来熊、黑熊。有的地区叫熊瞎子。
罴:熊的一种。
# 例句
1、那片深山老林里时常出没着一种奇特的生物,它身形矫健,但非熊非罴,令人难以辨认其真实身份。
# 成语故事
周文王,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贤明的君主,他对贤才的渴望如同久旱盼甘霖。他深谙卜卦之道,对于卦象的预示深信不疑。
某日,周文王计划外出狩猎,于是请来了巫官为他卜卦。卦象的解读令人惊异,预示此次狩猎的收获并非龙、螭、虎、熊这些珍稀猎物,而是一位能辅佐他成就千秋伟业的贤良之士。周文王听闻此言,心中满是欢喜与期待。
在狩猎的过程中,周文王意外地遇见了太公望,即后世所称的姜子牙。太公望的智谋和才能让周文王深信,他便是卦象中所预示的那位能助他成就大业的良臣。于是,周文王毫不犹豫地拜太公望为国师,赋予他辅佐自己的重任。
在太公望的辅佐下,周文王及其后的周武王成功推翻了暴虐的商朝,建立了周朝。太公望的功绩卓著,被封为齐太公,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贤臣典范。
自此以后,“非熊非罴”这个成语便成为了贤明君主得到贤才辅佐的吉兆的象征。这个成语也被称作“飞熊入梦”或“非罴非熊”,流传至今,仍然被用来形容人才难得、贤明君主得到贤才辅佐的美好局面。
# 出处
西伯将出猎,卜之,曰:“所获非龙非彨,非虎非罴,所获霸王之辅。”
西汉司马迁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
# 引证
1、大微上将,文昌贵相。非熊非罴,令问令望。
唐杨炯《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》
2、非熊非罴,梦必形于西伯;如冈如阜,寿将比于南山。
元谢应芳《贺阚信卿生日》
3、嗟我夫子,岳降奎躔。胸藏万卷,笔倒三川。非熊非罴,如龙如虎。清庙圭璋,明堂黻黼。
明孙继皋《门生祭王太史文》
4、将大获,非熊非罴,天遗汝师以佐昌。
南朝沈约《宋书·符瑞志上》
5、非熊非罴,得之可以王天下。
明心月主人《醋葫芦》第13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