邪不干正[xié bù gān zhèng]
褒贬褒义
结构主谓
组合abcd
邪:不正,邪恶。
不:表示否定的意义。
干:干犯,侵害。
正:正直,正派。
# 例句
1、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,我们坚信邪不干正,最终正义必将战胜邪恶。
# 成语故事
“邪不干正”也作“邪不胜正”,它的意思是,邪气不会压倒正气。此典出自《辽史·王鼎传》:“鼎宰县时,憩于庭,俄有暴风举卧榻空中。鼎无惧色,但觉忱榻俱高,乃曰:“吾中朝端士,邪无干正,可徐置之。”须臾,榻复故处,风遂止。”辽道宗时期,辽国有一个大臣,叫王鼎,字虚中,涿州(今河北涿县)人。他从小就勤奋好学,博通经史,于辽道宗清宁五年(公元1059年)考取了进士,从此踏上仕途。王鼎当县官时,有一次在庭院里休息,突然刮起一阵暴风,把他的卧榻卷到空中。王鼎一点也没觉得害怕,只觉得睡枕和卧榻一起升高了,他说:“我是朝廷命官,不许妖邪冒犯正气,可把我慢慢放下来。”没过一会儿,卧榻真的落到原处,风也停止了。
# 出处
夫妖不胜德,邪不伐正,天之经也。
汉王符《潜夫论·巫列》
# 引证
1、此邪法也。臣闻邪不干正,若使咒臣,必不能行。
唐韦绚《刘宾客嘉话录》
2、邪不干正,古语信然。况儒者紧要关头,尤在于正心一语。
清长白浩歌子《萤窗异草·小珍珠》
3、蠡县有凶宅,一耆儒与数客宿其中。夜闻窗外拨剌声,耆儒叱曰:“邪不干正,妖不胜德。余讲道学三十年,何畏于汝!”
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四》
4、贞观中,西域献胡僧咒术,能生死人。……帝以告宗正卿傅奕,奕曰:“此邪法也。臣闻邪不干正,若使咒臣,必不能行。”
宋王谠《唐语林》卷三
5、同他们交谈,我也感到放心,我也是相信邪不胜正的人,我始终乐观。
现代巴金《随想录》一二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