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国三公[yī guó sān gōng]
褒贬贬义
结构并列
组合abcd
# 基本释义
基本:一国之中有三个主公。
比喻:比喻令出多门,事权不一。
今义:后用以比喻政令出于多头,事权不统一。
一:基数。一。
国:国家。
三:基数。三。
公:春秋战国时期对诸侯国国君的通称。
# 例句
1、在某些家庭中,父母和祖父母都试图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,导致“一国三公”的现象,这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。
2、如果一个国家存在“一国三公”的情况,即多个权力中心相互制衡,那么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。
# 成语故事
春秋时期,晋献公派大夫士蒍为他的两位公子重耳和夷吾修建城池。夷吾对城池的坚固程度不满意,向献公告状说士蒍办事不力,晋献公为此痛斥士蒍。士蒍解释道:“我听闻无战事而筑城,城池必将成为贼寇的利器。如今我奉命为两位公子修筑城池,若筑得不坚固,我将背负对君主不敬的罪名;若筑得坚固,又会为敌寇提供阵地,我将背负对君主不忠的罪名。如果我失去了忠和敬,还怎么为大王作事呢?”但晋献公不听解释,还是将他罢官了。
士蒍回到家中,在诗中写道:“狐裘尨茸。一国三公。吾谁适从?”意思是:穿着狐皮衣服的贵人如茸毛般多,一个国家竟然有三个君主,我该听从谁的指令呢?
后来,果然如士蒍所言,晋国发生了内乱,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后,才得以回国继位。
成语“一国三公”便源于此,比喻权力不统一,政出多头,使人无所适从。
# 出处
一国三公,吾谁适从?
春秋左丘明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
# 引证
1、十羊九牧,其命难行,一国三公,适从安在?
唐刘子元《上萧至忠论史书》
2、武夫当道势汹汹,一国三公谁适从?
清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七十四回
3、十羊九牧,其令难行;一国三公,适从何在?
唐刘知几《史通·忤时》
4、一国三公犹不堪,况六贵同朝,势必相图,乱相作矣。
北宋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东昏侯永元元年》